教學場域:傳統課室、開放課室、心靈課室(上)

讚(O分享(O引用(O轉載(X

遠在學校成立之前,知識分子在中國是以「書院」為主體,在西方是以「沙龍」為主體。修道人則以「寺廟、教堂或道場」為主體,如今我們將其稱之為教學場域,亦有人強調學習本位,故稱之為學習場域。以下將課室的三種型態,茲一一簡述說明之:

一、傳統課室

傳統的教學都是以師為尊,他們是掌握知識的少數者。及至現今,現代的教學已不肖傳統以師為尊,這種觀念已逐漸潰散,主要原因是時空環境的變遷。先不論教學內容的性質,所謂的教學功能不外乎是傳遞知識、繼承技藝及昇華品性三者,像是四書五經、鐵匠鋪子及修真法術等。

傳統的教學以「仕途」、「職業」與「道德(或長生)」為根本,學員都是具有一定程度的參與動機。因為走「哪一條路」皆是自己選擇的,或是出生時,就大勢底定……因此,在傳統課室的學習上,多數學員具有高度主動性,至少願意專注聽課。

如今的教學是基本學力取向,也是因為多數家庭的經濟條件允可、就業薪資與條件,以及受國家整體的教育政策所影響。每個人至少要在學校待上9年、12年及16年不等。有些人專心好學,有些人只為文憑,有些人只好交游。

近年國家推動十二年國教,以及素養導向的全新課綱。所謂的課綱也就是方向而已,而「素養」是否能夠用來「教」或「學」都難以定論。我認為所謂的「素養」應是「由感而發的真善美」的思想與行為表現,若是透過外力強灌,我想效用仍是相當有限。

我們端倪「三面九項」的理想層面,不難發現有其他國家的教育改革(轉型)和教育革新(推翻)身影,這些頂多只能說是理想目標而已,實際的策略與方法,仍有待開發與驗證──這也將影響「教師」是否被視為專業形象的時刻,就像「醫師」和「工程師」等角色,沒有人會、或者說很少會去質疑醫師的診斷和開藥原因,但很多家長卻會質疑「教師」的專業程度──傳統社會不會,但後現代教育這種現象經常發生。

現今的教學主體不復以教師本位。究其原因,即是知識傳遞的管道:已經由「一元」游移至「多元」,也逐漸從「封閉」走向「開放」。順帶一提,在以能生存為前提,而後每個人應為集體成長為理想目標,而不是爾虞我詐的互相絆腿。知識應屬於全人類的共同財產,這也是我重啟部落格寫作的核心精神。

下一篇:將談論開放教室的發展背景及其核心精神。

如欲轉載,請來訊取得授權。發現非法引用與轉載,必定舉發

異業結盟

商業合作、新書評論、專欄邀約及課程需求,

請私訊罐子老師的書法教室 (facebook.com/calligraphy520)

參考資料

無。

arrow
arrow

    卿如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